您好!欢迎访问达州市红十字会网站,今天是:
联系电话 联系我们:0818-2106027
网站支持IPv6
心桥永在----潘秋红与红十字的故事

时间:2025-08-29 来源:本站 浏览量: 分享:

        如果没有党的教育培养,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。将自己的绵薄之力奉献给需要的地方和亟待帮助的人,我感觉是一件幸福的事,也是我结缘红十字会的初衷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潘秋红

        我三岁离开原生家庭,儿时与柴刀、鱼篓为伴,十二岁走进学堂,读了一年书,记忆最深的便是先生教的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18岁参军入伍,得益于部队的扫盲班,摘掉了“文盲”的帽子,同时也因表现积极踏实肯干,多次获嘉奖五好战士、优秀士兵,并记三等功一次。退伍后组织先后安排我在华东608队、二八三大队等地工作,通过不断地学习、扎实地工作,我多次被表彰为先进个人、先进工作者、优秀共产党员,直到退休。

        退休后闲不住,于是我背起摄像机,揣上笔记本,走街串巷采写一些新闻通讯,记录那些发光的人和事,稿费攒起来有一万多元,我悉数捐给了国家。彼时,我认为这点心意,不过是涓滴归海。

        最初接触红十字会是2020年初春,那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,得知武汉封城的消息,我翻出积蓄,走进达州市红十字会的大门。一位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我,听我说要捐给武汉前线,她严肃郑重地点头,眼中有泪光闪动:“请您放心,每一分钱都会第一时间转到抗疫的第一线。” 当她将鲜红的捐赠证书放入我掌心时,那纸页的微温,让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,全国上下团结一心、守望相助,一定能驱散早春的料峭和疫情的阴霾。

         微信图片_202508291448051.jpg微信图片_20250829144805.jpg

        2021年夏天,电视里播放的河南洪水肆虐的画面让我彻夜难眠。想到灾区群众流离失所,次日,我便拄着拐杖,将自己积攒的一万元钱带到红十字会。还是那位姑娘,远远望见我的身影,也许是考虑我年纪大了,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多,她有些犹豫。 见我如此坚定的态度,她接过捐款时指尖发颤,声音却有力回应了我:“我们尊重您的意愿,今天一定汇往郑州!”   

        未曾想转过年来,我竟躺在医院的病床上。氧气面罩压着呼吸,新闻里香港疫情的消息却声声入耳。拨通红会电话,那头立即回应:“潘老您安心休养,我们马上来看您!” 病房门轻启,看望我的工作人员对我说:“潘老,你在温暖着别人,我们也爱着您,红十字会一定会传递爱与被爱的共鸣。”而后工作人员拗不过我,这一万元也顺利转交给了红十字会用于支援香港疫情防控。 

         同年九月,泸定地震发生后。再拨通红会的电话,工作人员语气急切:“潘老!您还在吸氧治疗,这钱我们不能收!” 我在电话这端几乎恳求:“看着乡亲们受苦,揣着钱,心里实在煎熬……” 听筒里沉默片刻,传来一声轻叹。第二天,熟悉的脚步声在院门外响起。红会工作人员捧着鲜花走进来,见我早已坐在门边的小竹凳上等候,急忙上前握住我枯瘦的手。“又劳烦你们奔波……” 红会工作人员的眼眶红了,声音却格外清亮:“能为您传递这份心意,是红会的荣光!”

         后来,红会工作人员来家里看望我,我翻出珍藏的军功章和老照片,摩挲着褪色的相纸,与他们分享我这一生。如果不是党组织实施的扫盲行动,就不会有今天的我,党教我识字,党教我电工技术,党引我加入共青团、共产党。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,感谢中国共产党赋予了我生活中美好的一切,改变了我的一生,让我既能提笔写文章,又能投身于工业生产之中。

         如今,那些红十字会送来的捐赠证书被我整整齐齐码放着。每次展开,鲜红的印章都像不熄的炭火。只要还有力气握笔,只要还能省下一粥一饭,这心意便不会断。粒米成箩,滴水成河——红十字的桥,正载着万千如我般的微光,向着需要温暖的地方,默默延伸。

 

        (潘秋红,1939年生,中共党员,1958年入伍,1994年在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三大队退休,累计捐款助力慈善事业70151.5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