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9-05 来源:本站 浏览量: 次
一瓢清泉
——赵忠与红十字的故事
我出生在一个贫瘠的小山村,全家靠父亲在镇上干力气活维持生计。九岁那年夏天,父亲迟迟没有回家,然而家里米袋已空,奶奶只好带着我去镇上找他。几十里的山路,太阳火辣辣的。我又渴又累,奶奶更是几次差点晕倒。就在我们快要撑不住的时候,一位挑水的村民看见我们,赶紧递来一瓢清泉,为我们解渴,还一起搀着奶奶来到镇里,找到了在工厂受伤的父亲。那一刻,我深深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有多么珍贵。那一瓢水,不只解了渴,更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:将来,我也要像他一样,去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。
1998年,我在深圳打工。一天,路边停着的献血车吸引了我的注意——车上鲜艳的红十字,像一束光,照进了我的心里。当针头轻轻刺入,回想多年前那瓢清泉带来的希望,想到自己的血也许能挽救一个生命……我好像真正理解了什么是“生命的礼物”。
2000年,回到渠县创业后。生活逐渐安定下来,我开始有更多时间思考怎么做公益。最初只是在QQ上建了一个叫“爱家公益群”的小圈子,联络一些愿意帮忙的朋友,去看望孤寡老人、资助贫困学生。但越来越觉得,个人的力量太薄弱,只有组织起来,爱才能更有方向、更有力量。
2016年,我正式注册成立了“渠县爱心志愿者协会”,大家推选我担任会长。后来又组建了“渠县爱心救援队”,我扛起了队长的职责。从物资捐助到灾害救援,从寻找走失人员到溺水打捞,我们逐渐参与到更多急需人力、急需专业的公益行动中。
2020年,西昌、乐山等地先后发生灾害,渠县爱心救援队第一时间准备物资前去支援,两车九人在犍为县深入一线防汛抢险、救灾救援,转移受困群众三百余人。当时正值疫情期间,我的家属非常担心被感染,不同意我前往西昌,但我没犹豫,坚定践行了“一名热爱公益事业的志愿者,哪里需要帮助,就出现在哪里”的誓言。
我深知救援不能光凭热情,更要有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技能。那几年,我参加了三十多场培训,包括红十字会组织的应急救护课程、海事局的水上救援训练等。慢慢地,我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证、救护师资证,也学会了如何使用救援装备、如何判断现场风险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红十字的宣传和推动下,我们的爱心协会成为本地第一个购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民间团体,为更多突发心脏骤停的现场争取了宝贵救援时间。
多年来,红十字所传授的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刻一次次发挥了重要作用。2019年夏天,我在宕渠公园遇到一位老人突然倒地,呼吸急促、脸色发白。我立刻上前检查,运用红十字培训中学到的心肺复苏技巧为他做初步救护,直到120赶到。医护人员说,正是因为前期处理得当,为抢救争取了时间。2025年8月,渠县黄花大道发生一起摩托车相撞事故,我接到消息后,立刻带上急救包赶过去。现场有伤员流血不止,我先帮他止血、安抚情绪,同时疏散人群、保持通风,等到救护车到来后,顺利交接。每一次险情,都让我更坚定地意识到,专业的救护能力是何等重要。
回想这些年来,我从一个接受帮助的孩子,到献血者,再到红十字救护员和公益组织者——几乎每一步成长,都有红十字的陪伴。是它教会我,爱心不仅是一腔热情,更是一种能力。
那一瓢清泉,早已在我心中汇成河流。而红十字,就像河上的灯,照亮着我前行。未来,我还将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,以行动践行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精神,把这份温暖,一直传递下去。
(赵忠,1971年生,累计捐款助力慈善事业132100元,参与救援60余次,2019年12月年被评为“四川好人”,2019年12月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,2021年6月年被评为“达州市道德模范”,2021年12月入选“中国好人榜”,被评为助人为乐“中国好人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