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9-30 来源:本站 浏览量: 次
2022-2023年全国无偿献血表彰,我市共1042人
7人获终身荣誉奖
116人获金奖
175获银奖
721人获铜奖
此次我们推出7位银奖代表分享他们的献血故事
激励更多人加入到无偿血队伍中来
郭园园:以14600毫升大爱
绘就生命暖色
流动采血车的车门开合间,郭园园的身影始终忙碌。作为市中心血站外采2队队长、中共党员,她不仅是采血工作的“主心骨”,更是无偿献血的“践行者”——37次挽袖,14600毫升热血,这份沉甸甸的付出,化作2014-2015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、2022-2023年铜奖的荣光,更化作无数患者生命里的希望。
日常工作中,她要统筹调度、保障每一次采血安全,脚步从晨光里的站点,赶至暮色中的社区;可再忙,她总会为自己留出“献血时间”,准时出现在熟悉的采血位上。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,只有一句朴素的坚持:“能让急需输血的人多一分希望,这点付出算不得什么。”没有激昂的宣言,这句朴素的话,是她多年不变的坚守。
那14600毫升热血,藏着共产党员的初心,也藏着对陌生人最真挚的善意。它或许曾为手术台上的患者续上生机,也曾为重症病房的孩子点亮希望。每一滴,都是跨越陌生的温暖;每一次,都是对生命的敬畏。
郭园园用行动证明,大爱从不是远途,而是藏在每一次伸手、每一份坚持里。她的热血故事,如一束微光,让平凡的善举,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吴建斌:以军营到地方
热血续初心
迷彩绿的军营记忆里,他曾挽起衣袖,让热血流淌成守护的力量;回到地方的烟火日常中,这份赤诚依旧未改——吴建斌,用16次无偿献血、6400毫升生命暖流,捧回2022-2023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,将“奉献”二字从军营延续到平凡生活。
还记得军营里的第一次献血吗?或许是战友间的并肩参与,或许是对“为民服务”的初心践行,那一次臂弯上的勇气,成了他多年来的习惯。脱下军装,他回归地方工作,却从未放下这份责任:每当献血车停靠,或是收到献血号召,他总会抽出时间,熟悉地填写表格、卷起衣袖,看着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入血袋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为信仰冲锋的军营时光。
6400毫升,是约1.3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;16次,是跨越军营与地方的坚持。这袋血,或许曾为急诊室里的患者抢出生命时间,或许曾为手术台上的期待注入希望。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有一次次平凡的伸手,却藏着最动人的担当。
从军营到地方,改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热血与初心。吴建斌用16次坚持告诉我们:奉献从不是一时的选择,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,每一滴热血,都是照亮他人生命的微光。
蒋永春:6300毫升
大爱里的基屋温度
走村入户时,他是奔忙在各小区的基层干部,把“为民”二字融进每一次解困纾难的脚步里;挽袖献血时,他是默默守护生命的奉献者,凭数年不间断的坚持,捧回2022-2023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——蒋永春,用最质朴的行动,诠释着“人民公仆”的深刻内涵。
他的献血路,总与基层工作的节奏紧紧交织:刚帮村民协调完纠纷,便赶往采血点;忙完防汛值守的傍晚,仍记着提前预约的“生命之约”。无需刻意准备,填写健康问卷时的认真、挽起衣袖时的坦然,早已成了他的习惯。“能为素不相识的人添份生的希望,比啥都有意义。”这句简单的话,是他坚持多年的初心。
那些年里,他不知多少次在处理完工作,转身奔赴采血车;也不知多少个周末,把休息时间留给了献血这件事。他献出的每一袋血,或许曾为急诊室里焦急等待的患者抢出关键生机,或许曾为手术台上的期待注入温暖力量,每一次伸手,都是跨越陌生的守护。
没有豪言壮语,蒋永春却把“为人民服务”刻进了一次次献血里。他让我们看见:公仆的担当,不只在解决民生难题的实干中,更在为陌生人伸出的手臂上;基层的温度,不只在走村串户的坚守里,更在那袋带着暖意、延续生命的热血中。
陈忠:数年献血路
热血传递生命善意
在日常生活里,陈忠是奔波于烟火中的普通人;可在无偿献血的队伍里,他却用5900毫升热血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,捧回了2022-2023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,让平凡的日子里,流淌着守护生命的温暖。
他的献血时光,总藏在生活的间隙里:或许是忙完手头工作的傍晚,特意绕路赶到采血点;或许是周末休息时,带着提前预约的心意赴约。填表时仔细核对每一项健康信息,挽起衣袖时没有丝毫迟疑,看着鲜红的血液缓缓注入血袋,他总说:“能为素不相识的人添份生的希望,这点付出很值得。”
5900毫升,这组数字背后,是一次次“挤出时间”的坚持。这袋带着温度的血,或许曾为急诊室里的患者抢出关键生机,或许曾为手术台上的期待注入力量,每一滴都在跨越陌生,传递善意。
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,陈忠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:平凡人也能成为他人的“光”。他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一次次伸手的真诚——原来守护生命,从来都不是遥远的事,就藏在每一次心甘情愿的奉献里。
赵全国:23载热血续航
微光点亮tgwg
点开电子献血证,“5700毫升”的数字在屏幕上静静闪烁。这串数字背后,是赵全国15次挽袖献热血的坚持,更是23载春秋里,他为陌生生命点亮的一束束希望微光。
从青涩年华到中年岁月,23年的时光流转中,血库的记录单成了赵全国最特别的“生命年轮”。每一次走向献血车、伸出臂膀,他都像在时间长河里投下一颗善意的石子——鲜红的血液顺着导管流淌,那些看不见的涟漪,终会跨越山海,抵达某个亟待生命续航的角落。
献血是无声的行动,却藏着震耳欲聋的力量。它让赵全国读懂:人间之所以值得,正因为有人愿意卸下防备,为素不相识的人捧出最本真的温暖。这份感悟,也让他在荣获2022至2023年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”后,依旧坚定前行的脚步。
“未来我还会继续参加无偿献血。”赵全国说。他始终相信,当无数这样的热血细流汇聚,即便再荒芜的生命绝境,也能冲破阴霾,绽放出春天的模样。
张兵:热血映初心
践行显担当
历时15年,主动无偿献血13次,累计献血总量达5200毫升,荣获2022至2023年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”——这份亮眼的“鲜红”答卷,深度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以身垂范,无私奉献偿的善举;充分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胸怀大爱的责任与担当。
每当献血车驶进社区时,他除了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外,总是第一个上前:挽起袖子露出臂膀,手掌紧攥,待采血针头与血管共融;鲜红的血液便顺着透明导管,稳稳流入血袋时,他顿生惬意快感,仿佛亲眼看到了需求的眼神。这抹动人的红,早已成为社区熟悉而不倦怠的特殊风景。
作为社区第一负责人,他深知“以身作则”的作用。每一次,见到居民对献血心存疑虑时,他总是主动分享自身献血经历,用“献血不仅不影响健康,还能为生命续航”的真切感受,解开大家的心结;每次组织献血活动时,社区总会出现以他为聚焦的“为爱挽袖”队伍。
“赠人玫瑰,手留余香”。他没有惊天伟业,更无豪言壮语。他只是用“5200”——一个超大写的“爱”,把社区负责人的奉献担当、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,一次次注入需要等待挽救生命的善举中,让奉献精神在社区里传递不息。
王姝:4600毫升热血
善举绘就青春底色
累计献血4600毫升、荣获2022至2023年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”——这份温暖的“奉献答卷”,工作中她是严谨负责的干部,生活里她是公益路上的追光者,用热血与行动诠释着青春的价值。
在岗位上,王姝始终秉持严谨态度,对待每一项任务都细致入微,从文件梳理到事务协调,她用认真负责的作风,展现着年轻干部的担当;走出办公室,她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献血车旁,挽起衣袖、配合医护人员,让鲜红的血液顺着导管流淌,为陌生生命送去希望。
从第一次尝试献血,到累计献出4600毫升热血,王姝从未停下公益的脚步。她总说:“公务员的身份,不仅意味着责任,更意味着要多为社会做些实事。”这份初心,让她在工作与公益间找到了平衡,也让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”的荣誉更具分量。
如今,王姝依旧在岗位上兢兢业业,在公益路上步履不停,用青春活力与温暖善举,书写着属于年轻干部的动人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