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11-26 来源:本站 浏览量: 次
“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患者匹配成功,是否愿意捐献?”2023年8月8日,一通来自市红十字会的电话,让26岁的张清愣了一下。“我当时第一反应是:这是真的吗?”她笑着回忆。然而,这通电话,却将她与红十字会之间长达十年的缘分,推向了最动人的高潮。
缘起童年:红十字的种子悄然萌芽
张清1997年出生于四川巴中,从小定居达州生活,如今在达州从事儿童游泳培训工作。谈及对红十字会的最初印象,她提到了2008年。“那时我还小,从电视上看到汶川地震中红十字救援的身影,就觉得这三个字代表着‘救死扶伤’,是公益的象征。”从那时起,一颗关于公益的种子,便在她心中悄然种下。
成人献礼:十八岁的生命约定
2015年,正在读高三的张清,选择在十八岁生日当天完成人生第一次无偿献血,以此作为自己的“成人礼”。自此,只要身体允许,献血便成了她的习惯。从2015年到2023年,她累计献血六次,那本献血证,也成为她与红十字会之间温暖的见证。
大学时光:于公益中埋下生命种子
进入大学,张清主动加入校红十字会,她和同学们一起搭建无偿献血宣传点,策划防艾知识讲座,开展助农义卖、下乡扶贫等公益活动,这些经历让她真切体会到,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并非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,让她对“红十字”产生了深深的认同。
大二时,张清牵头组织了学校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活动。她说:“那时候没想太多,只觉得是件好事,自己也顺手登记了,没想到五年后真的能救人一命。”——2018年10月23日,她成功捐献检测血样,进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。
生命接力:做出最坚定的选择
2023年8月8日,她接到市红十字会初配成功的通知。
尽管身边出现过反对声音,她也曾有过犹豫,但想到对方是一个亟待挽救的生命,她很快坚定了决心。而捐献前夕,一封来自受捐者的手写信更让她感动不已。信中写道:“您是我生命中的天使……我想在春天时漫步于大自然,想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聆听孩子的笑声。是您,让这些简单的幸福重新变得触手可及。”
这封信让她更加坚信自己选择的意义,她没有告诉父母,只让弟弟知情,踏上了去成都的列车。2023年10月11日,她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捐献,那一刻,五年前埋下的种子终于开花,她与红十字的故事,也写下最珍贵的一章。
抗疫前行:凌晨五点的守护者
新冠疫情期间,张清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志愿者,每天凌晨5点起床,协助社区分发防疫物资、引导核酸检测。那段时间,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,在寒风中坚守的日子虽然辛苦,但每当听到居民一句“谢谢”,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。“这正是红十字精神中‘奉献’的意义——在危难时刻,尽自己所能守护他人。”
从无偿献血到捐献造血干细胞,从校红十字会干部到抗疫志愿者,张清与红十字的故事,是一段不断传递温暖的旅程。她说:“未来,我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走下去。因为我相信,每一个与红十字同行的人,都在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善意与希望。”